特約作者:英格麗
給在關係中凍結的朋友們:
記得當初的那份心動和雀躍嗎?剛開始時......
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很興奮了,
只要能多知道他的事就很快樂了。「人生出現了亮光!」
再來,只要見到他就非常開心了。「上帝真好,我愛主!」
只要有機會和他說話時,連話都快說不出來了。「這就是觸到電的感覺嗎?」
只要能多談一些時,不管他說的是什麼,都全心全意地聆聽。「就是他了!」
再來開始有些失望......
似乎他的焦點都不在我身上。「他是否有其他喜歡的對象?」
他給我的時間怎麼那麼少。「會有人真心愛我嗎?」
為什麼他都沒有主動約我呢?「神在那裡啊?」
難道他不喜歡我嗎?嗚......
開始懷疑,難道他並不是那位適合我的未來對象?
難道神要我放手專心在其他事上嗎?
愈來愈多懷疑,是否要繼續等候下去的聲音不斷地出現,痛苦也愈來愈大,到心煩意亂至谷底時......下了個決定:切斷有關他的一切。「砰!」 關上了溝通的大門。
如果,對方真的不喜歡我,一廂情願的故事就在對方莫名奇妙的感受中結束了。
如果對方其實是很在意我的,那對方此時會感受到被拒絕、不被諒解,是會被傷害到的;而我若仍在意對方,則會怨恨對方沒有把握機會好好珍惜我,而繼續將苦毒帶入下一個關係中。也別用這種方式測試對方對自己的感覺噢,太殘忍了!而且有些內斂型人格的人,可是寧可內傷死都不肯讓我們知道他真正的心情的喔!關上溝通大門的做法,是拒絕原諒對方和拒絕再給彼此機會,往往讓許多原本有心相愛的情侣,走上老死不相往來的絕路呢。
所以要希望走上親密合一的關係,很重要的一點,是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說出來。最重要的呢,是自己得先面對自己真實的情緒做處理,就是學會饒恕;生氣的那方要饒恕對方,道歉的這方也要先饒恕自己,才有足夠的能量不把對方的表達當指責。姑且不論到底誰對誰錯,或誰有理由,如果自己沒先過饒恕的關卡,是無法打開溝通的大門為關係的進展做努力的。
因為在自己情緒的嚴重干擾下,人是聽不到對方的心聲,也無法做個體貼尊重對方的可人兒的;所以要先回到神的面前,坦誠自己的感受,並求神饒恕我「不饒恕對方」的罪,釋放我的怒氣、或不被重視的傷心等等各種負面情緒,做下願意饒恕對方的決定,宣告且為對方祝福。
接下來大能的父神會在雙方兩頭動工,唯有 神能釋放人,讓人用愛來彼此真心對待;要讓神介入彼此的心結當中,我們就會看到神的帶領,是遠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。親密關係不是憑空來的,而是在一次次的衝突和修復當中,有更多對彼此的安全感和信任的,饒恕是最大的愛,如果我說:「我愛我的弟兄」,而我卻拒絕他、無法原諒他,那麼這愛是騙人的。
當自己的情緒在神的面前交託後,主動向對方打開溝通的大門,因為我在意他、我重視這份關係,我不願意輕易放棄努力;相信沒有人願意讓撒旦誤解的靈在其中大肆慶祝吧! 但在表達時,別太期望對方一定要能諒解、或來修正配合你;給對方成長的時間與空間,那才是很成熟的愛喔!
因為我有權表達,他也有權選擇回應的方式。真愛,是自由、是尊重,如果愛是你要配合我,要主動滿足我的需要,那叫「我愛我自己」不叫「彼此相愛」喔!說白點就是自私,是你來滿足我想要的,而不是我來尊重接納你。自私的愛,帶來的是控制、是壓力,只會使關係愈來愈疏離,如果我總是對於對方有過多的期待,那麼一個很大的可能是:我並未學會愛惜自己,自己來主動滿足自己。主教導我們愛人如己,而非我愛自己勝過你;如果在這個環節上一直過不去,我需要先學習愛自己,否則我無法愛人如己,給對方一份真正無條件的愛。我是否真看重自己的價值,成為最先能支持鼓勵自己的人呢?能原諒自己、欣賞自己的人,才能包容別人、讚美別人,這份愛自己的力量源頭從哪來呢?原生家庭的愛是不完全的,唯有向神祈求被主愛著的親身經歷,才能開始掘取愛的泉源喔!
你在曲線上的那個階段呢?
不管之後有沒有在一起,對一份完美感情期待的這個自然曲線的波型,是長得一樣的;為什麼叫「自然」曲線呢?學園傳道會的李長安牧師說:感情只會「自然差」不會「自然好」,除非我們刻意去經營,那要如何刻意經營呢? 接受神給我在關係中勇於面對自己不完美的功課,至於波幅大小,則有些差異;有在一起的或許能享受一段甜蜜的高峰期,但後來的失望卻是更大的,因為在一起時彼此自然把焦點完全地放在對方身上,但隨著時間、隨著現實繁瑣的浮現,開始發現對方並不能滿足自己所需的,也不能照我所期望的方式來與我相 處,哇! 挑戰就來了!所以唯有學習培養饒恕,和願意道歉的能力,才能幫助我們度過大大小小的風波,為我們解開有意無意造成的心結。只有謙卑的人,才能做到饒恕和懇求原諒,而人必須不斷地回到神的面前,更多地親近神,才能真正謙卑下來看到自己的不足。求神在我們的生命中做主,讓更多的「主」裝滿我的心靈,「我」自己就愈來愈少囉! 在親密關係中,也自然而然地能更多地聚焦在「你」而非「我」,享受那起初單純的滿足和喜悅了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